作者 李學文 2013.03.29 在下三月於CTimes雜誌上的專欄 -【一個人的電視】,提供同業好友參考,試圖以社會與家庭結構變遷的角度來談談Smart TV相關業者應該有的新思維。 Apple Inc. 將推出甚麼樣創新概念的Apple TV,應該是2013年最為各界引頸企盼的科技話題之一;但在談電視之前,我想先聊聊一個市場的新風貌。在傳統市場裡,我們非常熟悉一種情況:一顆蘋果如果單價賣10元,那麼,一袋20顆要賣多少呢?200元嗎? 不對,如果是賣200元,根本就失去了店家為何要裝成一袋來賣的意義,也不符合消費者心中既定的量多折價的概念。 附圖 : Second Screen加深個人電視經濟型態 BigPic:600x400 通常,我們習慣用行銷手法來解釋這樣的情況,但真的只是如此單純嗎,背後難道沒有隱藏一些社會性的因素嗎?至少,我以前是如此認為的。 全文請詳見 CTimeshttp://www.ctimes.com.tw/DispNews-tw.asp?O=HJX3600OHWWSAA00NO&F=%E6%9D%8E%E5%AD%B8%E6%96%87 ...




HTC應深思蘋果失寵 粉領別抱三星的原因 撰文:王贊元 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在會議中使用台灣品牌宏達電HTC智慧型手機, 這個意外發現雖非負面新聞,卻也不是加分的代言,因為北韓與時尚、流行天差地遠,對已經成為消費品牌的HTC並無助益。 曾幾何時,周遭女性親友一旦處於靜止狀態,從皮包掏出劃呀劃的手機,三星居然佔了九成!同理可證的情境,大量發生在餐廳、咖啡館等粉領出沒的地方,捷運因為還有學生、一般大眾,反而分散了手機集中率,三星現象並不明顯。 為什麼粉領姐妹們棄智慧手機王者「蘋果」而不回頭?應該還是從外觀說起,iphone3G圓潤弧度的極緻美形,豎立設計典範,後續第4代的方塊酥外觀,其實與女性消費者的審美觀有不小的落差,所幸周邊精美的手機套、外殼、吊飾挽救不少換機的心,「遮醜」的事實不言可喻。 從使用行為、使用情境來看,粉紅色皮質手機套輕薄又色彩繽紛、結合開闔式粉盒的情結,造成三星吸引大量粉領女性用戶跳槽,別抱三星懷抱,對於競爭者蘋果、HTC,都是重重一擊。 一邊吃飯、喝咖啡、八卦聊天時,手機運算速度快,還可以同時拍照、兼顧多個談話對象,完全符合現代人一心多用的新心態。 未來HTC如何迎戰三星,恐怕不只是從外觀設計著眼,深入內心探索使用者心理,才是產品進階的必然的路。 ...

撰文:王贊元 iPhone遊戲不必複雜,不看手冊也會玩,暫停一小時、一天、一週後重拾手機仍可以玩得津津有味。Apple的邏輯是,簡單反而能夠吸引使用者不斷回來玩,走紅原因就像巧虎島、天線寶寶等節目,掌握單純的內容就是王道。 知名的科技部落格選出本年度最佳iPhone遊戲5款,我們快來看看到底特色在哪裡? 1. Hill Climb 簡單的卡丁車爬坡過關遊戲,殺時間最佳玩伴。 2.Pitfall 不同視角、高畫質,是這款遊戲的特色。 3.Lili 比美PS3、XBOX,號稱今年最佳畫質的iPhone遊戲,主角Lili在遊戲中打怪物求生存的冒險遊戲。 4.Doors & Rooms 共計100道門關卡的脫困遊戲,玩者必須不斷找鑰匙或工具破關,最棒的是,無限制玩很久、居然是一款徹底免費的遊戲。 5.Hundreds 美術設計風格非常棒的策略遊戲,既好看又好玩! 資料參考: Technology Blog,itinfoz ...





撰文:王贊元 PS4來了!距離2006年11月11日銷售上一代PS3後的第7年,SONY訂於2月20日在美國紐約市,以"see the future(看見未來)"為題,發表最新PS4,此番瞄準「家庭」、「社群」概念的遊戲機,將為電玩產業寫下革命的一頁? 我們先把時針撥回2006年4月28日,任天堂發表體感操作的遊戲機Wii,以親和力的操作介面、適合全家人參與的遊戲,搶下全球客廳的目光。更引發跨界影響,許多室內設計師遷就Wii入駐客廳,將空間改造成Wii的友善空間,當時科技業預言,「機上遊戲盒」極可能整合數位電視、機上盒、遊戲機、隨選視訊(電影、影集、運動比賽...)、電視購物…等功能,成為客廳娛樂大一統的供應商,可惜橫向整合內容不易、雲端/軟體app環境未成熟、社群聚合力不足,連附贈的新聞閱讀介面都常常出現網路卡卡等連線問題,在擴充、延續性欠缺下,2年後Wii終究褪去光環,紛紛被諸多家庭束之高閣。 Wii後7年,PS4似乎針對Wii的缺點,重新返回客廳,企圖以遊戲為「媒介」,結合「社群」概念,將玩家從「遊戲上」帶到「遊戲下」的生活中,這是另類的O2O(虛實整合),如果串連成功,玩家更方便進行消費、導購、社交…等「線下行為」,PS4則變身名副其實的「玩樂站」(Play Station)。 網路預測PS4的遊戲社群,看起來很像虛擬社群遊戲Second Life PS4敢於在此時挑戰微軟、任天堂,多半是仗著SONY「雙螢優勢」(Xperia手機、Bravia電視機),但不要忘了後有追兵,iPad/iPhone、Android裝置、Amazon Kindle均擁有遊戲平台,因此這次接受市場的檢驗點預計包括如下: 1.第二螢幕的整合度,也就是軟體串連度是否順暢? 2.在雲端環境中,硬體對於影音、遊戲、上網的能力是否夠力? 3.各類內容供應商,包括電影、電視、遊戲…是否力挺SONY? 4.合作伙伴是否可以從PS4平台,獲得合理的營收拆分?(類似iTune、Google Play、Amazon.com的產業鏈結構、開發環境等) 話說2006年Wii上市前的開發代號為「Revolution」(革命),任天堂以體感操作帶來「電視遊戲革命」而自居,歷史證明Wii成功達陣,替遊戲史寫下深具影響的一頁,SONY的PS4放眼未來,真的能接受以上4點及市場嚴峻的考驗,且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參考資料: SONY PlayStation 邀請通知 Sony asks us to 'see the future' of PlayStation on February 20th PlayStation Home 1.3 will let you launch any game from inside the metaverse 「soIN結論」:PS4從客廳將玩家從「遊戲上」帶到「遊戲下」的生活。 「soIN指數」: 軟體幸福指數(1~5分):★★★☆ 硬體幸福指數(1~5分):★★★★ 媒體幸福指數(1~5分):★★☆ 「soIN平均指數」:3.3 「soIN / soOUT總評」:soIN!!! ...
B快門光線比手畫腳圖片來源:http://r90043.pixnet.net/ 撰文:謝侑霖 我是個賭具白癡。 不論撲克牌、麻將、象棋、圍棋、跳棋、軍棋、骰子......凡是一種具有固定規則的遊戲,我都是一學就會,學完就忘,下次要玩時,又重新學。或許這是「遵守規則失調症」吧! 有一次跟學設計的朋友一起去露營,夜幕低垂時,有人提議,「我們來玩光線比手畫腳吧!」,於是大家拿著有火星的木柴在夜裡亂揮,另一個人猜他在畫什麼,有人用B快門拍成一張張用光線繪圖的照片,留下無限回憶。有趣的是,這些以創意維生的朋友,從來沒有一次在夜裡拿出撲克牌來,他們每次都想出新的玩法。 這些「撲克牌朋友」與「規則失調症朋友」聊天也大不相同。 如果你說,「我有個點子,我們可以......」,前者會說「這個不可能,因為xx理論說不行!」這話題就死了;但後者會說「對呀對呀,我們還可以oo**##&&......」然後可以就這個話題聊出好多創意。這兩種人腦中應是線路不同的,如果把他們一起按在核磁共振儀上,他們聽到同一句話時,腦中作出反應的位置應該大不相同。 從前,遵守規則失調症的患者是很難做到什麼了不起的工作的,打開勵志雜誌,都是某大老闆喜歡圍棋、某大老闆喜歡橋牌、某大股神每天下班就打牌,似乎牌桌的廝殺與商場的運籌帷幄是相連的,他們的成功就是因為懂得規則,而且在規則裡鑽研的精深,因為「魔鬼藏在細節中」。我們的媒體總是喜歡強調努力的重要性,就像受到日劇的影響,主角永遠是「孜孜矻矻」的,連找個食材都要「究極」、「嚴選」。 在這種主流價值觀之下,許文龍和安德烈.科斯托蘭尼(《一個投機者的告白》作者)那種老神在在,而不是埋頭苦幹的人,在商業雜誌中沒什麼版面,因為他們的故事中缺乏了苦幹實幹的那一部分。 我們社會的不快樂似乎是由這種價值觀來的。當一個年輕人工作不力時,老闆較少去想「我是否把他放錯了位子?」而是想「他就是懶,讓他更努力!」而年輕人要博得老闆青睞的方式就是沒日沒夜的加班,至少可以顯示勤勞。於是大家沒有休閒,去玉山登頂還要帶手機,一個月要加班28天,於是,我們不快樂。 但是,如果這位年輕人很清楚他自己要些什麼,他會選擇這種生活方式嗎?他自己也茫然,於是哪家公司要他,就急忙上任,不管這工作適不適合。 我們的社會似乎是因為缺乏思考,所以不快樂的。 我們老是說他們草莓族,其實他們擁有前所未有的創業環境: 如果他有點子,可以把它寫成APP,丟到Apple或Google的平台上,對全世界銷售; 如果他有創意,你可以把它做出來,拍成影片,丟到Kickstarter上對全世界募資; 如果他沒點子,你可以打開TED,那裡有全世界很多成功案例,學著如何用簡單方法解決社會的問題,創業成功; 如果他想到不同的地方工作,你的履歷不止可以丟到104,你可以丟到全世界的招募網站,找各地的工作; 如果他想學習,他可以打開iTunes,那裡有史丹佛等世界一流名校的Open Course可免費選課。 當上一代還在想如何限制外勞、如何不讓大陸優秀人才到台灣來搶我們的工作機會時,草莓族們有許多已經隻身去了國外打工旅遊,在黃石公園、在牧場裡體會為何世界是平的,他們下一個舞台,不是台灣,不是大陸,而是地球。 美國總統歐巴馬倡議國會通過「新創公司簽證」,要爭取在平坦世界裡創業的年輕人在美國落戶,而我們卻仍然用數十年前的觀念,以年輕人是否耐操來斷定他的好壞。 建議這些被上班族當作「類固醇」施打的商業雜誌換個腦袋,別再人格分裂的一邊報導大老闆如何休閒生活卻一邊歌頌小員工苦幹實幹了。 而草莓族們,別再看傳統商業雜誌了,創辦你們的雜誌,宣傳你們的價值觀吧! 這一代,要的不是鑽研如何打牌,而是研究怎麼創出新的牌戲,腦中還沒成型的想法,比店裡買到的更值錢。 ...
撰文:王贊元 戴爾電腦日前傳出下市傳聞,本週又有更進一步消息,原來微軟伙同私募股權投資公司Silver Lake Partners,打算挹注戴爾30億美元,這是微軟繼投資諾基亞後,再度跨足硬體產業的重要佈局。 微軟在想什麼?從早期投資NBC跨足媒體、這兩年動作頻頻,挺進送秋波給諾基亞,再吃進大型硬體廠戴爾,消費者不禁問:「PC不是夕陽產業了嗎?」但至此微軟才是「軟體+媒體+硬體」齊備的全盤佈局。 在策略上,微軟迫於軟體光碟消失、開放軟體競爭、app興起、雲端運算環境成熟等因素,不得不變革,且將計就計,將危機轉換成優勢,與戴爾結合的如意算盤分析如下: 1.打進最後一哩通路,更貼近用戶: 戴爾電腦在政府部門、學校、醫療機構、大中小企業擁有很大的裝置基礎,微軟的作業系統、辦公室軟體、甚至購併的Skype軟體,都可以藉此名正言順的「軟硬合一」。 2.線上、線下大一統: O2O,不管是online to offline線上更新(或雲端運算)直通硬體桌機、筆電,或offline to online離線運算同步回雲端,過去落後Apple、Google的雲端佈局終於可以無縫接軌。 3.品牌、技術根留美國: 美國政府一向鼓勵本國企業互助、互挺,Google購併Moto就是最好的例子,歐巴馬尚且要求Apple製造根留美國,當年IBM將Thinkpad賣給聯想的戲碼肯定不會重演,於是救戴爾一定是美國企業莫屬。 其實翻開歷史,當90年代Apple差一點下市、甚至有倒閉危機時,微軟也曾伸出援手,投資Apple 1億5千萬美元,交換條件是微軟允諾開發支援Office for Mac共5年的時間,這就是Office 97 for Mac的由來,當年推出PC用戶還有點醋勁大發,因為同樣是Office軟體,居然麥金塔電腦版本比Windows PC版更優、更好用,逼得微軟開發團隊跳出來保證,「PC下一版會追上Mac版...」。 資料來源:Michael Dell on Youtube 雖然戴爾創辦人Michael Dell從當年車庫創業的年輕人變成兩鬢斑白的中年大叔,曾近身採訪Michael Dell的筆者也不禁感嘆歲月不留人,但是歷史常常重演,並重覆走過的痕跡,戴爾此番若下市,回德州老家練功,誰說牛仔不會脫胎換骨,重返科技圈呢? ...





限行措施。圖片來源:http://www.bjjtgl.gov.cn/ 撰文:謝侑霖 最近新上任的大陸政治局,很喜歡說「標本兼治」,談到「貪腐」問題時這麼說,談到中韓關係時也這麼說。 什麼是「標本兼治」呢? 大陸的公務員考試中有一種「申論題」,給你一個實際問題,如果你主政,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我很感興趣,朋友給了我一題「北京交通壅塞,請問如果你主政,如何改善交通壅塞的問題?」我告訴他,北京壅塞的問題在於城鄉不均衡,半個台灣大的北京市轄區約有兩千萬人口,多數人要通勤上下班,於是地鐵坐起來痛苦,就買車,結果塞車更痛苦。 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建議:1、改善地鐵品質,增加線路;2、提高汽車的擁有成本;3、發展衛星城市,不要把全部人都帶到城區。 朋友不置可否,因為這種問題本來沒有標準答案。 後來,奧運期間,為了解決塞車問題,北京市用了限行的方法,一周中的每一天頒佈兩個號碼,僅有尾數符合這兩個號碼的車才能開進五環內,否則罰錢,瞬間「解決」了塞車問題。 我的方法,可能要花上幾十年,限行的方法,立刻見效。其實,我提的方法,北京都做了,這是「治本」,但限號,是「治標」,兩者都做,叫做「標本兼治」。 *** Facebook的限制級廣告 圖片來源:網路 不知是不是老闆太年輕,Facebook的行為老是給我一種「急功近利」的感覺,比如說有很長一陣子,總在右邊欄出現令人面紅耳赤的充滿性暗示的廣告,似乎沒人在管理廣告的尺度。 讓人一不小心就會點到的偽裝內容廣告 最近一打開Facebook就出現某位朋友對某個廣告按贊的「蓋台廣告」,會讓你以為這是朋友分享的內容,其實是廣告。這就像Google搜尋時會出現相應的廣告,但是它會依照美國法律,用不同顏色清楚說明這是廣告;反之在百度,由於中國法律沒有限制,廣告會直接間雜在搜尋結果中,誘使網友點擊。Facebook這種假冒內容的廣告似乎是走在美國法律邊緣。 又比如Mark Zuckerberg說「Facebook依賴HTML5開發手機App是個錯誤」,把Facebook app反應緩慢的問題完全歸咎到「HTML5還沒準備好」,但語剛出口,就有一家小公司做了一個全功能的「Fastbook」,完全用HTML5做的網頁版本,速度比後來Facebook的原生版app還快。 Sencha Fastbook from Sencha on Vimeo. 上次大陸朋友來,為了要跟他們通信,我裝了WeChat這個APP,但沒有朋友在上面,就一直閒置,朋友告訴我,只要讓它掃瞄我的通訊錄,就可以把有用WeChat的朋友找出來。我才想起當初安裝時我拒絕了讓WeChat掃瞄,因為它背後的騰訊公司是知名的流氓企業,我不敢讓它接觸朋友們的個資。 對騰訊的擔心用在Facebook上也是完全符合的,這家公司的「無所不用其極」的流氓態度令人擔心,一反Amazon, Google這些美國公司「嚴以律己」的態度,Facebook的這幾個年輕人,我想,如果沒有美國囉嗦的法律來限制,他們應該什麼都做得出來。 我們的個資,還有所有親友的個資,放在上面安全嗎? 相反於Facebook的「『寬』以律己」,Google自行聘請了一群「廣告警察」,檢查廣告素材是否違反Google policy、以及是否有釣魚網站鏈接等「壞廣告」,光是2012年就退回了224M的廣告,以95%的收入來自於廣告的企業來說,這種道德的高標準令人激賞。 經營網站像治國,可治標,也可治本;Google+的冷清似乎需要一些短期動作來衝一衝;而Facebook最好能學會治本,一個掌握大量個資卻對道德要求不高的企業是很令人擔心的。 Facebook想要把股價衝上來,「標本兼治」真是重要的啊! ...
撰文:王冠翔 Sean Wang 「頭條新聞: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正式更名為Consumer Eco-system Show」 這麼轟動武林的事怎麼發生的,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International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 簡稱CES),是全球最大消費科技產品論劍之一;其始於1967年6月紐約,並於1998起改為每年1月固定於拉斯維加斯舉行。 1999到2012,CES論劍都是由武林盟主Wintel陣營的Microsoft發表開幕演說,但2013那年,改由全球智慧手機晶片帶頭大哥Qualcomm執行長Paul Jacobs簒位演說,當中除了突顯行動科技已成為產業主秀,同步也卸下Microsoft天下第一派的重責大任! 那些年,武林有四大門派趁勢堀起,他們是G.A.F.A.(Googal, Apple, Facebook, Amazon),各擁絕學,雄霸一方: 1. Google,透過協助消費者取得所需資訊各項工具平台,串連起消費者的自由樂土; 2. Apple,藉由消費者醉心的裝置,透過服務平台建立起遺世獨立的享樂王國; 3. Facebook,藉由人與人的串連的UGC平台,快速突變而成最讚帝國; 4. Amazon ,蒐集並運用消費者評論資訊等Big Data,最佳化其線上零售世界。 四大門派雖各領風騷,但卻有個共同點:他們都逐步建立與消費者間共生共榮的國度,一個自己自足的Eco-system(註)。 註:Eco-system,引用生物學中生態系統的概念,這兒指一群相互連結,彼此命運與共,共同創造與分享價值的參與者,這些參與者包括軟硬體廠商、開發人員、服務平台、消費者等。 2013年,CES論劍最為人詬病之處,就在於「大而無用,了無新意」,特別是幾個重要門派的缺陣,更使得那年CES論劍的焦點,除了眾所矚目的行動科技,當然就是大電視(請參考:Samsung的Operator as an app策略對數位電視產業的意義),但有大電視卻無大內容,以及並非所有行動大廠的共襄盛舉,還是讓那場論劍,坐實「大而無用,了無新意」。 TheGuardian談到CES時,標題甚至用了個問句”CES 2013: as big as ever, but is it out of date?” 這一屆,CES論劍決心找回昔日的榮耀,希望更多武林中絕頂高手參與,讓這場盛會名符其實,於是決定不再將自己侷限在Electronics,只由各路硬體高手個別參與論劍! 新的CES論劍(Consumer Eco-system Show)最大的不同,將廣邀各Eco-system門派帶頭大哥,由帶頭大哥鼓勵生態系中的各個不同軟體、硬體與媒體等要角參與並串連,並藉由生態系間彼此良性交流與競爭,呈現出武林中大大小小不同生態系特色! 或許,這屆的CES論劍,報紙評論標題會是:New CES : as big as ever, and it is so...


撰文:王贊元 蘋果股價跌一大跤,跌出台灣新電視三劍客的佈局,著實非常有趣,也關係未來各位家中客廳的大演變。 話說去年風光的蘋果股價1月15日在美國跌破500美元,市場預測,如果庫克執行長再沒有推出令人驚喜的產品,消費者可能琵琶別抱,投往三星、HTC,甚至回到Nokia的懷抱。從蘋果十年股價來看,最糟情況也許拉來350美元! 蘋果砍掉一半的螢幕訂單,對台灣股市、產業也產生重大影響,市場紛紛揣測,以鴻海近40%營收倚靠蘋果,接下來到哪裡去找這樣的客戶?擁有150萬生產大軍的郭董,是否會面臨無訂單而關廠呢?以鴻海所經歷的大風大浪,一定已經做好萬全的「損害控管」準備,去年底推出的60吋LED大電視,可以嗅出端倪,不論傳聞農曆年前再降萬元,若加上弟弟郭台強擁有的中影、絕色影城資源,鴻海有相當的本錢可以大玩電視、媒體產業遊戲。 以上「新電視大劍客」鴻海的佈局,多有跡可尋,聯發科16日因中國、韓國政府不批准,而撤回與晨星的合併增資案,就讓許多人十分驚訝,仔細分析,不論合併成功與否,晨星受到的衝擊比較大,並可看出聯發科繼手機晶片大賣後,市場傳出,鴻海60吋大電視所採用的晶片就是聯發科的解決方案,聯發科整合多螢幕、雲端的單晶片,展現出挑戰高通、博通等晶片大廠的企圖心。 影像來源:TPK 最新出爐的挑戰者,是14日宣佈以35.25億台幣收購台灣三洋電47%股權的"能率集團",旗下擁有佳能、台芝、台灣資料縮影、上奇科技等關係企業,當家的董炯熙、董炯雄兄弟檔投資精準,曾是電影『艋舺』、『賽德克巴萊』等電影的投資人,更是TPK宸鴻的董事之一,將來可望整合觸控螢幕於家電產品中,未來確定朝「家電 資訊」、「資訊 家電」方向,幾乎可以說,能率砸重金入股台灣三洋電,極可能是客廳娛樂圈的黑馬,所推出的產品值得注意! 以上電視三劍客,在跨入2013年才成形,未來每一步發展,都將改變我們客廳的觀影經驗,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
小米手機發表會,雷軍身著賈式服裝簡報。(圖片來源:www.udn.com) 撰文:謝侑霖 馳名已久的小米手機似乎快來了,它在Facebook上舉辦了一個活動: 你想成為港台地區的首批使用者嗎?非常簡單,以下是活動規則: 1. 參與者需是小米亞洲粉絲站的粉絲; 2. 轉發此消息,並留言@至少3位好友; 3. 我們將從參與者中抽取兩名幸運者作為測機用戶,各送一部小米手機2; 看到消息,我想,原來Facebook可以做到「1、導出粉絲名單;2、從粉絲名單篩選『有留言給3位好友』的」這樣的操作啊!於是我加入了,過了幾天,沒有任何人分享我的這條訊息,卻接到大陸朋友的留言,表示說他對小米「受夠了」,因為他大量使用社群行銷,但卻不是讓使用者心甘情願的方式,而是大量雇用槍手的商業化社群行銷。 沒多久,大陸朋友來台灣玩,他拿了一台華為的手機,我順便問了他,他認為,小米對手機硬體不專精,他的朋友們都沒人用小米。我說:可是小米很便宜啊!他說,華為也很便宜,但是安全多了。 於是我打開我的新浪微博,發現朋友中用來發微博的裝置只有iPhone, iPad和三星Galaxy Note具名,其他就是少數幾個標明「Android客戶端」的來源,但是前述三者至少佔了2/3,或許是我的朋友們經濟條件好,都用Apple吧! 前不久看到一篇以小米為他山之石對hTC耳提面命的文章(http://www.ctimes.com.tw/News/ShowNews.asp?O=HJW8CE2P0JUSAA0MEV),文中對小米的評語「和社群站在一起」、「由數十萬社群發燒友共同參與改進」、「這群人往往是群體中的意見領袖」這些話應該讓不少人開始覺得「hTC是在亂搞吧!」,但是實際調查一下,我感覺小米是一場很成功的利用群眾的造勢,遠在海峽這岸的我們很難有真正的感受,但我總很不科學的有種感覺───這不是誠心的產品。 對社群的運用是兩面刃,各大品牌有他們自己的心法,比如說Mozilla的Firefox可以說是很成功的完全由社群開發的軟體;其實Google更厲害,他一面把資源傾注在社群,一面把社群開發的軟體用來幫助自己在廣告獲利,各得其所;但最厲害的是蘋果(賈伯斯時代),他並不是這麼大量運用社群的開發力量,但他每次端出的秘密產品卻動輒能讓社群尖叫。 小米的雷軍先生,網上暱稱「雷布斯」,很有趣的混和了蘋果與Google,他讓群眾發表自己的需求,這是Google like的行為,但卻在發表會上模仿了賈柏斯,穿著黑T-Shirt、牛仔褲,在與Apple極為相似的簡報中搬演了一場Keynote。 我不知道什麼樣的粉絲會去看一場這樣的仿冒秀,但相信不會「往往是意見領袖」,我想hTC不需擔心小米入台造成的衝擊,但卻要思考對社群的策略,「誠心」要遠遠重要過「操弄」,我想這是我們可以從小米的行銷中學到的。 ...
圖片來源:Wally Gobetz: McCarren Park Dog Run - Need Water 撰文:王冠翔 Sean Wang O2O(Online-to-Offline)在近二年大為流行,2012年底《數位時代》No.223更是專題討論「O2O虛實整合大商務」,這個名詞是對應B2B、B2C等說法而來,具有某種方向與流程的意涵,但如此一來不免侷限,因為已有太多Offline與Online相互導引的例證,例如,7-11的虛擬2樓7net、燦坤8小時快送以及金石堂3小時快送等。 O2O不是新觀念! 打從網際網路冒出頭的年代以來,運用虛擬優化實體,就是一直存在的目標與手段;再談得廣些,這概念如同透過Above-the-line(TV, print advertising)宣傳,來影響消費者腦袋;再結合Below-the-line(channel, event marketing)收網,來掏空消費者口袋(註1)。 註1:例如,某飲品除了在電視打廣告,為了不讓消費者在通路被轉牌,透過通路促飲人員導引,在現場儘可能收網。 筆者認為,行銷人員不需要拘泥在到底是哪個line,而應關注如何through-the-line促使消費行為的發生,而其核心操作在於充份運用虛擬所有權(virtual ownership)與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 (註2),進而影響消費者行為。 註2: 1. 「虛擬所有權」,指人們尚未擁有任何人、事、物、服務甚至觀點的所有權之前,就實質或心理上成為部份所有權(partial ownership)擁有者。 2. 稟賦效應,指人們一旦擁有某項物品,那麼他對該物品的價值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為增加。 行為經濟學家Dan Ariely的著作《誰說人是理性的》(Predictably Irrational:The Hidden Forces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透過一系統嚴謹實驗,說明人們一生都在關注因為交易而得來的所有權,其呈現特色如下: 人們較熱愛自己已擁有的; 人們會把焦點放在可能失去,而非可能得到; 人們互動時間愈長,對所有權感受程度愈強。 例如,許多人都有電視購物經驗,產品雖有十天鑑賞期,但真正退貨的比例卻是相對少數。 不論是O2O或說是through-the-line,行銷人員需要的是思考如何延長或深化潛在消費者與其行銷產品或服務的互動機會與接觸時間,進而強化其「虛擬所有權」體驗,「虛擬所有權」在消費者心中愈趨深化,「稟賦效應」則會愈趨強烈,這時,你在消費者心中,或許就真的跟H2O同樣重要了! ...
接上螢幕、鍵盤、滑鼠,手機就變成桌上型電腦! 圖片來源:www.ubuntu.com 撰文:謝侑霖 Windows擁有最大的PC作業系統市佔率,當他在Win 8裡放了一個平板電腦的作業系統,雖然有點奇怪,它其實是有野心的想要掀起一場「革命」的。 可惜,壯志未酬,在PC市場多年緊追不捨的Ubuntu來了,他的手機作業系統即將在1月8日問世,驚人的設計,很有打死Windows的氣勢。 Ubuntu是個Linux的版本,雖然已經是最廣泛被利用的Linux,但比起Windows壓倒性的佔有率,Ubuntu一直吃不開,只在Geek之間流傳。如果你想用用看Ubuntu,很抱歉你根本買不到一台華碩、HP、戴爾這些品牌電腦已經內建Ubuntu作業系統的,你只能去買一台Windows的電腦,再把Windows移除,裝上Ubuntu。 但是手機市場卻是不同的景況。 第一、沒有一個系統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常常聽到的討論就是「你下一支手機要換iOS嗎?」「有可能喔,不過我這隻Android也很好啊!」在PC市場,換系統沒有這麼容易,我們把手機當作一個需要常常更換的流行品,所以沒有那麼根深蒂固的品牌忠誠度。 第二、從很早以前,手機軟體開發商就習慣於把他的內容轉製成各種不同系統的版本,從最早的手機只有Java,卻有各種不同的Java規格,到現在雖然只有兩個主流,但光一個Android的螢幕解析度又非常複雜。在PC市場,軟體開發商只要準備Windows和Mac兩種,叫他們換平台?別想! 所以,在手機市場上,Ubuntu要「追上」Windows容易得多(目前Win 8在手機的市佔率似乎不需要「追」),而Ubuntu有一大堆長期幫他開發程式的Geek們,早就開發了一大堆Linux軟體了,這些資源是Windows一直攢不到的,實際上,App Store是Apple從Linux「借」來的。 「把電腦和手機裝在同一個系統」可能是Windows作出Win 8觸控界面的原因,但是同一個題目,Ubuntu卻有一個更聰明的答案。 Ubuntu平時用手機時完全用多點觸控,但當你把手機接上螢幕、滑鼠、鍵盤,就在螢幕中看到桌面版本的Ubuntu,立刻可以用滑鼠和鍵盤來操作。 Win 8把兩個操作界面放在一起也不是沒回答這個問題,相較於Ubuntu的解答,只得了50分吧! 可能有些人會覺得「PC可以觸控,很不錯啊!」相信我,鍵盤、滑鼠在使用電腦上是優良的設計。我有一台華碩變形金剛加鍵盤,對著電腦觸控,手相當酸,非常懷念滑鼠。 Win 8的觸控界面根本是對使用行為沒有思考過的產品。而Ubuntu的設計,給了Win 8當頭棒喝,告訴步履蹣跚的老人微軟說「請用腦!」 Ubuntu雖然是Open Source社群開發的,但背後有家位於倫敦的Canonical公司在支持,如果你有幸下載了Ubuntu來玩,會很驚訝一套完整的作業系統竟只需要一片CD的大小(Windows XP需要一片DVD)、只要十幾分鐘就可以安裝好(正常安裝,Windows至少一小時)、安裝完以後幾乎不用安裝任何的驅動程式,直接可以上網、螢幕高解析度、甚至筆記型電腦的Function按鈕都可以支援(Windows需要安裝一大堆驅動程式,不然只能看到低解析度還不能上網)。 有個聖經故事「大衛擊敗巨人哥利亞」,小孩不見得打不過巨人,這次,我賭Ubuntu會贏,他贏在英國式的創意! ...
圖片來源:http://totorogo.wordpress.com/ 撰文:謝侑霖 《神鵰俠侶》的作者是誰?毫無疑問是金庸。 那電影《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的作者是誰?想到這部電影,腦中浮現的大概只有男主角克拉克·蓋博(Clark Gable)和女主角費雯·麗(Vivien Leigh),在拍片期間換了3個導演,可能製片大衛·O·塞爾茲尼克(David O. Selznick)可以勉強算是作者吧! 不像小說可以被一個人寫就,每部電影參與人員動輒數百人,所以,到底誰是導演,一直都是電影界的爭議,直到法國導演楚浮(François Truffaut)提出了「作者電影」的觀念,因為導演要對電影負責,所以導演是電影的作者。 但我們現在說到作者電影,通常是說編劇和導演為同一人的電影。最近看了2012的《迴路殺手》(Looper),這部低成本的科幻片,把老梗的時空旅行電影走出一條新路,還吸引了大牌的布魯斯威利和新貴喬瑟夫高登李維主演。可能因為編劇導演都是Rian Johnson,沒有編劇與導演之間的溝通障礙,才能把這麼複雜的劇情詮釋的淋漓盡致。 那麼,誰是MS-Word的作者?我們不知道,因為這套軟體需要許多人一起合作完成,因此每個人都是無名英雄。似乎也沒人在乎MS-Word的作者是誰,因為軟體是「商品」,沒有人在乎商品的作者是誰,只有當軟體是「作品」時,誰是作者才重要。 我認為,APP很有成為「作品」的潛力。 20年前,微軟創造了Office,他要自己把軟體測試好、建立銷售管道、建立客服體系、還有背後龐大的更新維護人員,如果要說Office是誰的作品,也沒人敢居功。 但是,2013年,如果你做了一個APP,你只需把它放上APP Store,有人會幫你測試、有人幫你銷售,於是,製作APP的人(或團隊)要做什麼呢?你要有好創意、把你的形象建立起來,這似乎與一名藝術家所做的差異不大啊! 根據一份調查,APP Store裡面多數的開發團隊只有一個人,這樣說,APP或許是將軟體從「商品」扭轉為「作品」的轉機,未來,APP也可能是藝術家創作的管道吧! ...
圖片來源:Flickr 撰文:王冠翔 Sean Wang 我在臺北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系授課時,曾跟在職專班學生玩過一個Brief 與Briefing的遊戲,當時從班上挑出2女2男參與,而遊戲順序為:女-男-女-男,任務如下: 以投影方式將一篇故事Brief給首位遊戲者,並請其儘可能Briefing給接續者,以進行故事接力; 尚未接受brief的遊戲者,在外等候以免聽到故事內容。 其餘同學則為觀察者,任務如下: 區別每位遊戲者在傳達故事內容時出現刪減或增添的地方 區別男、女遊戲者在傳達故事時,傳達方式是否有差異? 故事如下:(拯救耶誕大冒險,我大女兒幼稚園的聖誕劇摘要) 「奇妙鎮住了一群好朋友,他們心地善良、樂於助人,但卻有些小毛病: 1.緊張先生;2.大聲小姐;3.懶惰先生;4.糊塗小姐 。 正當奇妙鎮的好朋友開心地期待耶誕節,森林裡的一封神秘信函,卻令大家著急萬分! 原來是耶誕老公公寄的求救信,忙著準備禮物的老公公,因為太勞累竟生病了!醫生說他的病,一定要特別的解藥才能治癒! 眼看耶誕節快到了,臥病在床的老公公,只好趕快寫信請奇妙鎮的好朋友幫忙找解藥。 奇妙鎮的好朋友們依照聖誕老公公信上的指示,前往黑森林與靜悄悄山谷,克服心中的恐懼、壞事的大嗓門、慢吞吞的動作、糊塗的毛病,及時在耶誕節前,找到解藥並送到老公公家,於是老公公順利康復,今年耶誕節終於能照舊,而奇妙鎮的好朋友也收到好多禮物哦!」 過程中我沒限制遊戲者閱讀故事時間,也沒限制其記憶與傳達方式,唯一限制,是一旦遊戲者傳達完畢,立即成為觀察者,不能再暗示或提醒接續者有關內容。 一如預期,Briefing的過程與結果都十分爆笑! 僅僅三個Briefing的過程後,最後一位遊戲者公佈的訊息非常離奇,大意如下: 「奇妙鎮有四位朋友病了,不能過耶誕節,要等耶誕老公公送解藥,他們才能過耶誕節!」 我的天啊,整個故事居然都反過來了!!! 我與觀察者討論後,遊戲的過程有以下結論: 遊戲者都有自己的mindset,並會依其mindset對故事進行解讀與傳遞; 遊戲者都各有不同的記憶方式,但都未能完備善用手邊可能工具或資源; 此實驗中,男、女生在debrief時也呈現極大差異。(女生較注重故事的細節與形容,debrief時較為小心翼翼;男生則較重故事架構而忽略細節、提問精簡卻顯得有信心。) 簡單的故事傳遞,到最後還是難逃「貓在鋼琴上昏倒了」! 廣告行銷業,第一環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環就是Brief,過程中常見內容複雜且涉及單位更多, 「貓在鋼琴上昏倒了」自然屢見不鮮! 只是篇幅已太長,我就廢話少話! 專案時間許可情況,相關從業人員,請至少做好「Brief三事」吧! 1. 事前:搜與備 品牌或產品資料搜集 工具準備(電腦、筆記本、隨身碟、手機、便利貼等) 2. 事中:聽、問與記 聆聽與發問客戶的需求與目標(業務目標、行銷目標、溝通目標與媒體目標等)、競品分析、訴求重點、目標對象、預算、期間、KPI等 善用手邊工具記錄,例如筆記本、便利貼註記、拍照、甚至進行現場錄音 3. 事後:破與定 破解客戶的Brief,並與客戶進行Debrief,尋求此次任務彼此最大交集 定案本次Brief,讓接續工作能如期開展 ...
撰文:王冠翔 Sean Wang 「哪位歌手是2010-2011,台灣演唱會最賣座歌手!?是蕭敬騰、五月天、SHE、張惠妹、蔡依林、周杰倫、江蕙、費玉清....等?」 2012年,我在很多學校上課或演講時,都問過以上問題!而不論是一般生或在職專班,答案總各有所好! 台灣在華人音樂的地位,說是第二,其他地區不敢誇言第一,不論內容製作、歌手水準及從業人員皆是一時之選,但隨著網路泡沫後又快速重生,專輯實體銷售反而每況愈下,現今就連拿個一、二白金,都可能被指「買榜」,2013年線上音樂產值更將超越實體唱片市場,那個動輒賣超二十白金的美好年代早成絕響! 現今歌手出片,彷彿像是考張「歌手證照」,考取了,才能稱為歌手,有更多機會代言、接商演甚至拍戲 。但既為歌手,最能表現自己並與歌迷有效互動的就是演唱會,歌手與抬轎者必須與歌迷更多互動,創造實體與數位版權以及週邊商品收益。 2012年,台灣流行音樂界有個重要商業訊息,「華研國際音樂」在2012.10.26成為台灣首家興櫃唱片公司,未來我們不再只是流行音樂消費者,也是個投資人。 講到這,假設自己是流行音樂投資人,現在做個新預測,你認為哪位歌手會是2013年台灣演唱會最賣座歌手? 想清楚了嗎!你的答案,跟剛剛想得一樣嗎? 要想精準預測,就絕對不能從自己的偏好著手! 2002諾貝爾獎經濟學得主Daniel Kahneman告訴我們,我們很容易直覺地依賴記憶搜尋的容易度來回答,這叫做「可用性捷徑」(availability heuristic),而這會是有偏見的,因為你的偏好不見得是其他多數人的偏好! 我們必須從統計學的觀點切入,找到相對最多數大眾,而這群大眾更要有消費能力並願意展開行動前往演唱會。 圖1.台灣1947-2011人口出生數統計 看看圖1人口出生數統計,當中1951-1984(綠色箭頭區間)每年人口出生數維持在368,000 - 427,000的高檔(註),此一區間的人,活到這把年紀,特色如下: 1. 人口數相對大量; 2. 社會地位較成熟,消費能力相對高; 3. 極可能為家戶娛樂消費決策者; 4. 受大眾媒體(電視、報紙、廣播等)影響較深且長; 5. 當年追名追利,相對沒機會追星。 註:更嚴格篩選,可選擇二個紫色區間,1955-1966;1976-1982,每年人口出生數約40萬以上。 因此若要成功預測2013演唱會最賣座歌手,推論最可能落在1973 – 1984以及1994 – 2000間(上述區間消費者大約18歲後才解除各項考試壓力)已成名歌手。 而縱使不是最賣座,近幾年,我們觀察到許多資深藝人舉辦演唱會的消息,例如,1973 – 1984間就已走紅的江蕙、費玉清、余天、劉家昌、甄妮等;年輕一輩的佼佼者,例如,1994 – 2000間走紅的張惠妹、五月天、蔡依林、周杰倫等,若無票房,演唱會如何能一場接著一場! 再回最早的問題,誰是2010-2011年台灣演唱會最賣座歌手? 有答案了嗎? 沒錯,是江蕙! ...








撰文:王贊元 2012結束前夕,諸多名筆紛紛指出"Social TV"將是新一年的媒體科技大事,除了2013Q3可能問世的新版Apple TV,當60吋大電視提前佔領客廳,全球觀眾都在問:「然後呢?」這個問題最熱門的答案就是"社群電視"! 為什麼是social TV?不過是結合社群互動行為在電視節目中、內建在電視機操作選單中、存在於數位電視app中,憑什麼社群功能影響電視產業生態?因為社群軟體與硬體、媒體內容整合正在發生中,影響所及,包括觀眾輪廓、觀賞習慣、互動行為皆發生在社群網路上,此即代表社群網路將充分掌握新一代媒體的廣告份額。 Twitter攻佔電視螢幕成為社群與電視的橋樑。(影像來源:Twitter.com) 根據Markets and Markets調查機構統計,全球社群電視未來五年的累計平均增長率將達到11.2%,從2012年的1510億激増至2017年的2560億美元。其中歐洲地區成長最快,由2012年的554億達到2017年的777億美元。 看完這個驚人數字,有人會懷疑:「硬體、軟體、媒體都向社群網站投降了嗎?」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先來看看三個現象,第一、Sony, Samsung, LG...等電視大廠皆內建Twitter等社群網站的app。第二、Twitter, Facebook, Google(旗下的Youtube, Google+)紛紛搶進社群電視領域。第三、BBC, CNN等主要內容頻道紛紛擁抱Twitter、Facebook,老牌收視率調查機構尼爾遜只好購併Socialguide以與抗衡。 2011年MTV頒獎典禮轉播時,Twitter的訊息發佈高峰數達到近13萬次/每分鐘。(圖表統計:Twitter.com) Sony娛樂網路大量內建社群功能。(影像來源:Sony) 三星智慧電視系列具備apps分類、推薦、甚至獨立的app商店。(影像來源:Samsung) 傳統電視圈人士如果還是鐵齒:「社群電視怎會發生在華語節目上?」這就好像十年前發問:「網路廣告大餅怎會發生在關鍵字?」事實上,社群網站與媒體內容、互動結合日深、不僅掌握觀眾輪廓、逐步取代收視率調查機構,成為主導廣告預算分配的角色,這種電視產業鏈的轉變,如果你有感,不妨及早踏入社群網站、微博的分析領域,或許還能搭上順風車,否則將看著社群網站所主演的電視秀,活生生在我們的客廳上演。 延伸閱讀: Social TV Market To Be Worth $256.44BN By 2017; Europe Taking Largest Share Now Twitter Is Already Winning The Social TV War, But It Will Soon Do More ...